體壇周報特約足球評論員嚴益唯
7月18日晚,中超聯賽第17輪,成都蓉城客場挑戰天津津門虎。比賽第86分鐘,韋世豪在創造點球后因與主場球迷發生對峙吃到一張黃牌。補時階段,他因踩踏門將再獲黃牌,兩黃變一紅被罰下。離場時,韋世豪情緒失控,淚灑球場。賽后,多段現場視頻曝光,賽前韋世豪就因為被辱罵與主場球迷對峙。韋世豪創造點球后,更是聽到了球門后球迷看臺疑似有擴音器傳來辱罵球員家人的聲音,導致韋世豪離場與球迷對峙。
時隔一天之后,20日凌晨中足聯發表了一份《聲明》,針對“近日,在中超聯賽比賽時”,有球迷對職業球員及其家屬進行無底線的侮辱謾罵,進行了強烈譴責。同時,中足聯表示將聯合有關部門,全力抵制并堅決打擊球場內外一切挑釁、辱罵、詆毀、誹謗、煽動對立、引戰、斗毆等行為。雖然全文都沒有點名,但是符合“近日”以及“中超聯賽比賽時”這個限制的,顯然中足聯譴責的就是上述有球迷辱罵韋世豪的行為。20日晚,天津足協官方發布公告,帶頭領喊辱罵球員的津門虎球迷已被行政拘留7日,并被責令禁止觀賽,對這次事件做出了回應。
韋世豪事件之所以引起廣泛的關注,是因為這一事件引起很大的爭議。不管誰,辱罵人都是不對的,為何還會引起爭議呢?因為,這一事件并非孤例,如果尋根問底,其中的是非曲直,真可謂一言難盡。比如,網上有人曝光了津門虎球員王秋明在成都客場被現場球迷辱罵家人的視頻,言下之意,津門虎球迷這次只不過是以牙還牙而已。如果繼續溯源,早在上賽季津門虎場與蓉城的比賽時,天津球迷向場內扔水雜物,韋世豪就跑到場邊與球迷對峙,還疑似故意把球踢向場外吃到了黃牌。
當然,除了韋世豪,球員被球迷用極為難聽的話辱罵在中超聯賽也屢見不鮮,極端球迷侮辱毆打普通球迷的惡行也時有發生,但是無論之前的中國足協還是現在中足聯,對于此類事件管理的辦法不多,久而久之自然會助長聯賽的戾氣。韋世豪事件不過是中超職業聯賽在賽場安保管理方面制度性失效的一個典型注腳。其實,有關部門早已為足球比賽制定清晰的安全管理規定,但在聯賽現場的執行層面卻沒有被重視,只剩紙上權責與看臺混亂之間的巨大落差。
制度不缺,缺的是執行
2022年,公安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修訂發布《加強全國足球比賽安全管理工作的規定》,中國足協于當年3月正式轉發執行。這份堪稱“足球賽區安保綱領”的規定中,第十三條第(一)款(以下簡稱十三條)明確指出:
“對呼喊挑逗性口號或者使用挑逗性肢體語言等一般性擾序行為……由場內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出面勸阻、制止。對不聽勸阻……應當迅速將其勸離現場并進行批評教育。”
第(五)款則補充,對于圍攻球隊、打砸車輛、斗毆等行為,公安機關可依法處罰并禁止當事人一年內進入球場。
不僅如此,第十六條還提出建立“球迷團體評級”“觀賽安全教育”“分級管理”等治理機制,為俱樂部和足協提供了應對極端球迷的管理抓手。
但三年過去,中超聯賽對這些制度條款的執行,幾乎可以用“名存實亡”來形容。管理層級之間缺乏協作、制度執行未形成閉環,導致制度存在卻無法約束現實。
多起辱罵事件,背后是系統性不作為
2025年,韋世豪在天津客場被辱罵家屬、引發沖突;
2025年,天津隊長王秋明在成都客場遭遇持續“問候母親”,現場有視頻為證,安保未介入;
2025年,王大雷在工體客場比賽與國安球迷發生口角,賽后網絡上流傳京魯兩地認證的球迷組織對對方的聲討,認證為“北京球迷協會”的組織,聲稱已向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聯合會賽風賽紀監督郵箱反映了王大雷在工體場內辱罵球迷的情況,但是中足聯以及雙方俱樂部、北京賽區均未對這一事件保持沉默;
2024年,武磊在足協杯德比中被部分球迷辱罵家人,俱樂部與賽區未予處理,甚至都沒有譴責;
2023年山東賽區,客隊球迷區打出辱罵裁判馬寧的橫幅,現場未及時制止,中國足協對賽區提出警告,但對于球迷行為并沒有追究。
……
從南到北,從球員到裁判,從聲音攻擊到情緒驅動的對峙,這些行為背后其實指向同一個問題:賽區安保機制有明顯漏洞,俱樂部管理缺位,主辦方視而不見,紀律執行選擇性沉默。
為什么規則總對弱者起作用?
對比這些事件,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在賽場情緒激動、做出過激反應的球員,往往立即被裁判制裁,甚至還會繼續遭遇網暴,甚至涉事的賽區偶爾也會被公開處罰。而那些在看臺上揮舞喇叭、公開辱罵球攻擊羞辱其他無辜球迷,挑戰文明底線的極端球迷,卻能安然無恙地離場,甚至下輪比賽繼續出現。毫無疑問,相對球迷群體,作為公眾人物的職業球員的言行應當有更高的要求,2024年中國足協頒布的《中國足球協會足球賽事活動賽風賽紀管理實施細則》,對于足協管轄下的各級各類足球賽事及代表中國出賽的各類人員的職業行為進行了規范。雖然“十三條”對球迷涉及觀賽的言行也有管束,但一旦球迷辱罵球員,球員與球迷之間發生口角時,球員往往更容易被追責,往往最終成為“弱者”。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規則不是沒寫好,而是被選擇性執行,甚至完全忽視。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忽視球員人格尊嚴”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漸瓦解球員的安全感與尊嚴,也在讓沉默的大多數普通球迷對聯賽秩序失去信心。
誰該為“制度失靈”負責?
按制度設計,以下各方應承擔明確責任:
?俱樂部:主場是第一責任人,有義務加強對球迷團體的管理;
?賽區安保:是第一執行人,應在辱罵行為初現時按照規則,即刻勸阻并果斷處置;
?中足聯:是制度維護者,應將“觀賽黑名單”“主場處罰”“球迷團體評級”真正落地;
?球迷團體:不能成為不受監督的“灰區聯盟”, 特別是那些在俱樂部備案、享受資源與優惠支持的球迷組織,其組織者和活躍成員更應接受評級管理與行為責任追溯。聯賽應當服務好球迷,但也不能讓少數人借助球迷外衣逃避應有約束。
?目前,這些機制幾乎停留在制度文本或零星倡議中。中足聯雖然在韋世豪事件后迅速發聲明譴責,但迄今未有明確的處罰措施、調查結果、黑名單通報。
制度沒有走完閉環,惡性行為就不會停止。
聯賽秩序不能靠沉默維系
當極端球迷一次次辱罵球員時,攻擊無辜的普通球迷時,是誰在為聯賽撐起底線?是那些不吵不鬧、只想文明觀賽的沉默大多數。他們在當前環境下甚至面臨“看球焦慮”,而任意而行,踐踏球場內外秩序的極端球迷,雖然是極少數,但因為缺乏必要的規則的約束,加上足球比賽本來就充滿了競爭,球迷很容易“上頭”,這個時候一些極端球迷的言行容易引起群羊效應,極大地破壞瓦解足球比賽所捍衛的公平、尊重的價值。
如果不盡快建立“觀賽黑名單”制度、落實“主場連帶責任”機制,中超聯賽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賽場安全形同虛設→極端球迷失控→球場因羊群效應而失控→情緒反噬→聯賽核心價值無法捍衛→聯賽看似熱鬧卻無法高水平發展→聯賽制度形同虛設”的惡性循環。
制度不是擺設,它該被兌現。
不是制度不夠用,而是沒人用;不是球員太沖動,而是沒人替他們說話;不是球迷素質低,而是管理太失控。
是時候讓“第十三條”真正落地,是時候讓惡意者承擔代價。否則,下一個崩潰的,不只是球員,還有這個本該靠公平和熱愛維系的聯賽本身。否則,原本就水平有限的中超聯賽,吸引人的就越發不可能是足球的本身,而成為極端情緒的回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