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駐意大利特約記者 沈天浩
法比奧·利卡里的名字,很多中國球迷都不陌生,他是《米蘭體育報》的資深記者和國家隊板塊負責人,并且作為里皮的密友,和我們一起經歷了中國足球在金元時代的騰飛。體壇傳媒在世俱杯期間推出的系列節目《世俱名記說》,就由對他的采訪來收尾。
世俱杯期間,利卡里在美國停留了三周,是《米蘭體育報》在現場報道最久的記者。如果不是因為兩家意大利俱樂部早早回家,他大概還會在紐約多住幾天。即便如此,世俱杯到頭來還是少不了“意大利元素”——馬雷斯卡出人意料地率隊擊敗巴黎圣日耳曼,加冕世界冠軍。作為國家隊跟隊記者,利卡里與馬雷斯卡有著很深的感情。回到世紀之交,初出茅廬的馬雷斯卡在意大利U21國青隊征戰,當時的他似乎已經與眾不同。
采訪中,利卡里還給出了他心目中的金球獎人選。在他的五張選票里,巴黎球員占據三席,你會認同他的選擇嗎?對于陷入困境的姆巴佩,利卡里既有些失望,又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這能幫助法國人找回“最佳版本”的自己嗎?
利卡里與中國有著特別的關系。作為里皮和卡納瓦羅的好友,他親歷了中超的金元盛世,但一切的改變比想象中更快。現如今,中國足球在曲折中尋求前進的路,利卡里回憶往事,并為未來支招——他確實是真心希望中國足球越來越好的海外媒體人。意大利網球的今天,能夠為中國足球的明天提供借鑒嗎?
經濟導致“南美悖論”
體壇:我們從世俱杯聊起吧。如何評價這屆賽事的比賽質量?是否達到了你的預期?
利卡里:我認為比賽質量高于預期。我們要意識到,這時候已經是賽季末了,球員們連續打了十個月的比賽,幾乎沒有任何喘息時間。有些人在俱樂部踢了65場,再加上國家隊還有10場。
說實話,我沒有看到明顯的疲態,節奏也沒有下降。盡管正值夏天,我的感覺卻像是在9月或10月,看到了賽季初那樣的強度。有時候大家對球隊的批評太苛刻了——在我看來,這屆比賽競技水平很高,許多場次都非常精彩。巴黎圣日耳曼、拜仁,包括曼城在某些時段的表現,代表了本屆賽事中最高強度的對抗和拼勁。
南美球隊的情況就復雜一些,有些球隊的表現令人失望。這屆比賽呈現出南美和歐洲在整體足球水準上的差距,即便從賽程角度看,現在本該是更適合南美球隊發揮的時節。
體壇:這倒有點出人意料。不少人說南美球隊的表現其實超出了預期。你怎么看?
利卡里:巴西球隊確實超出了預期,但阿根廷的球隊則大大低于預期,這種反差幾乎讓人難以理解。
這其實是這屆世俱杯最大的悖論之一:阿根廷國家隊是南美最強,也是世界足壇數一數二的存在,和法國、西班牙并列。但在俱樂部層面,卻沒有哪家是真正有競爭力的。
你看看博卡這樣的球隊,完全是極端防守的策略。可以說,他們有點像過去某個時期的意大利足球:幾乎把11個人都擺在門前去防守。這樣是打不出高水平比賽的。河床稍微好一些,但依然主要依靠對抗、身體強度和壓迫,缺乏明確的戰術體系,甚至壓抑了像馬斯坦托諾這種進攻天才的發揮。
巴西的情況剛好反過來:他們的國家隊現在是低谷期,幾乎組織不起像樣的團隊,連主教練都不得不請一個意大利人。
體壇:這是巴西60年來第一次請外籍主帥,對吧?
利卡里:是的,這也算是個悖論吧。歷史上,巴西足球代表著極致的技術與表演,而意大利足球則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但結果是:巴西拿了5次世界杯,而我們意大利拿了4次。差別就是那一年我們點球輸掉了決賽。如果巴喬把那個點球罰進,現在沒準就是我們5比4領先了——請原諒我這個典型的“意大利式抱怨”。
但回到主題,這次巴西俱樂部表現更好的關鍵是經濟。阿根廷的俱樂部幾乎只能靠賤賣青訓球員來維持生計,很多人18歲就被賣掉了;而巴西的俱樂部則有能力讓球員多留兩年,甚至還能從歐洲買回天才球員。這種經濟上的差距,直接就體現在場上表現的差距上。
這就是經濟如何影響足球的一個典型案例,這也清楚地反映了南美大陸目前的整體生態。
“美式足球”好看嗎?
體壇:聊聊你這次在美國的親身觀察吧。你在那邊停留了挺久,這次比賽的現場氣氛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利卡里:總體氛圍是愉快的,球場也很大、很漂亮。但必須承認,美國不是一個“足球國家”,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如果辦的是籃球或冰球的俱樂部世界杯,那關注度肯定會大得多。你走在街頭,很難看到世俱杯的旗幟或宣傳,酒吧也不容易找到在播比賽的電視。
這和歐洲或中國的觀賽文化確實不同。中國球迷對足球是那種全情投入的熱愛,雖然有時候結果讓人失望,但激情是真實的。中國球迷更像歐洲球迷,他們會聚在一起看球,有一種共鳴。
對我來說,看足球和聽音樂會一樣,是全神貫注的。但在美國,很多人在比賽過程中會起身出去,買熱狗、買啤酒,10分鐘后再回來,可能已經錯過了兩個進球。作為歐洲人,我真的很難接受這種方式。
回到比賽,視覺體驗還是不錯的,而且美國的球場在出入通道和動線方面做得比歐洲好多了。雖然現場有時候看起來有些空,但球場設施本身確實先進。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些比賽空座太多,票價也被迫下調。組織者必須意識到:不能指望只靠門票賺錢,畢竟轉播權收入已經很多了。你不能期望球迷們從五大洲飛過來,還得花五百歐元買一張球票——很多人真的付不起了。
除此以外,我必須吐槽一個和體育記者職業直接相關的問題:很多場館的媒體席安排,和歐洲完全不同。比如在邁阿密,我去看尤文對皇馬那場比賽,媒體席竟然位于球門后面和角旗區之間,而且隔著玻璃——這是我第一次從這種角度看比賽,很不適應。作為記者,我需要一個清晰的、平視的角度來觀察戰術。你得知道球員到底是站在左邊還是右邊,是打三后衛還是四后衛。這些細節,從那個角度幾乎看不出來。
體壇:還好那場比賽是尤文對皇馬,你對他們應該夠熟。
利卡里:確實。比如貝林厄姆,你知道他大概在哪個位置,就算不確定陣型是352還是3421,至少還能分析。但如果是像蔚山HD、蒙特雷這些球隊,陣中有五個球員你都不熟,那就只能硬著頭皮看了。其實很多記者都遇到同樣的問題。要真的對32支參賽球隊全部熟悉,我覺得幾乎沒人能做到。
針對性戰術遏制全能
體壇:說回比賽本身。我本來還準備了巴黎奪冠的問題,因為他們真的是決賽的獲勝大熱門……但最后是切爾西贏了。
利卡里:我也以為會是巴黎。是的,足球是很難預測的運動,強者不一定總能贏。但客觀來說,巴黎賽前看起來真的很穩。在我看來,他們的轉折點是在歐冠對曼城的那場小組賽——那是聯賽階段的第7輪,巴黎在進入下半場之后還0比2落后,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連附加賽資格都撈不到。最終,他們連進四球,完成大逆轉。從那場比賽開始,他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和曼城掰手腕。
之后,巴黎幾乎戰無不勝。對利物浦和維拉有兩場小失利,但在淘汰賽兩回合180分鐘賽制下影響不大。世俱杯對博塔福戈那場,巴黎也輸了,但那場用的是輪換陣容。總體而言,他們贏得很有統治力。總體而言,巴黎在此之后不僅一直贏球,而且是一直以壓倒性優勢贏球。
我關注路易斯·恩里克很久了,從他執教巴薩的時期開始。當時我就寫過文章,說他接手的是瓜迪奧拉的體系,而且讓那支球隊再次贏得了歐冠。瓜迪奧拉在巴薩的前兩年很棒,但后期踢得有些讓人厭倦,不再是那么華麗的表演,而恩里克延續了Tiki-Taka的傳控足球,卻讓它從橫向變成了縱向,從20公里時速變成了100公里時速。
在我看來,恩里克的巴薩比瓜迪奧拉的巴薩更富觀賞性——即便如此,巴薩的恩里克依然不是在創造,而是在優化。后來,他經歷了一段低谷,遭遇了重大家庭悲劇,他帶的西班牙隊,我認為也是最難看的西班牙隊之一。即便有更衣室問題,我仍無法理解2022年世界杯那場對摩洛哥的比賽——那種死守橫傳、毫無變化、120分鐘都沒有一腳縱向傳球的踢法,完全背離了西班牙過去30年的足球精神。
如今在巴黎,恩里克終于打造出一種“全能足球”——你分不清誰是邊后衛、誰是中衛、誰是邊鋒。他們在對國際米蘭、拜仁和皇馬的比賽中都表現出色。
但足球的魅力就在于:此時殺出來一個切爾西。這支球隊真的是突然冒出來的,從零開始。在此之前,他們在財務、技術、心理層面都處于低谷。
體壇:是啊,他們之前兩年英超排第12和第6……
利卡里:而且換了個幾乎沒經驗的新教練。我認識馬雷斯卡很久了,他曾經是意大利U21國腳。他著眼于未來,而不只是下一場比賽。
體壇:連切爾西球迷幾周前都在噓他。
利卡里:沒人想到他能帶隊拿下世俱杯冠軍。要知道,他曾經是瓜迪奧拉的副手,但不是所有副手都能成才。但馬雷斯卡有勇氣,他從瓜迪奧拉那里學到東西后,敢于展開自己的翅膀,獨立執教。很多人沒能做到這一步,想想當年跟著穆里尼奧的維拉斯-博阿斯……
馬雷斯卡現在能走到這一步,說實話我有點驚訝。但我一直覺得他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教練。我在U21國青隊時就認識他。他從沒進過意大利的成年國家隊,因為那時競爭真的太激烈,對他這種很好、但不夠杰出的球員來說,確實太難了。如果放在今天,他會在國家隊有自己的位置。在U21,他已經顯得比同齡人更成熟、更有遠見,他能踢中場的所有位置,風格介于皮爾洛和加圖索之間——沒有皮爾洛那么優雅,也沒有加圖索那么兇猛,但兩種特質都占一點。
雖然傷病影響了他的發展,但你能看出他早就已經在規劃下一步。他后來去西班牙踢球,也開始深入學習戰術,最終師從瓜迪奧拉。這一次,他在戰術上取得完勝,用恩里克的方式擊敗了恩里克。
恩里克平時就喜歡向對手實施壓迫,全面的壓迫,讓對手動彈不得。當對手試圖尋找一些自由空間時,恩里克的球隊就會對其進行致命反擊。世俱杯決賽,切爾西主動讓出球權,只用很低的控球率,就在上半場完成了4次射門、3個進球,每次都用一樣的方式得分——斷球,中路組織,轉移到右側,由右向中間內切。這種重復性讓我意識到:這背后有大量的研究和準備,而恩里克完全無力應對。
馬雷斯卡“偽裝”了一個4231陣型,但實際讓帕爾默打的是偽邊鋒,實則是二前鋒,他和若昂·佩德羅形成雙中鋒。帕爾默從右路向中路內收,佩德羅回撤接球。同時,恩佐·費爾南德斯不再踢偽10號,而是被放到了左路,和內托一起包夾對手邊路。內托通過回撤,限制阿什拉夫的出球,恩佐則變成邊前衛。在另一側,帕爾默與馬洛·古斯托輪換插上,讓努諾·門德斯完全不知所措——他真的不知道要去盯誰。就這樣,巴黎在戰術層面上,被徹底打崩了。
姆巴佩問題如何解決?
體壇:雖然巴黎輸了這場決賽,但其實整個賽季的表現依然近乎完美。歐冠決賽他們輕松擊敗國際米蘭,世俱杯半決賽也完勝皇馬。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距?尤其是和皇馬的那場,理論上兩隊的實力差距不該這么明顯。
利卡里:我能給出兩個解釋。首先,巴黎是一支已經成型的球隊,由一個注重細節、非常“科學”的主帥打造,而皇馬還處于重建期。哈維·阿隆索的確非常有才華,但他執教皇馬面對巴黎之前,只帶了5場比賽——3場小組賽、1場1/8決賽、1場1/4決賽。
而且,阿隆索還得取悅伯納烏的球迷——他們不喜歡保守的踢法。于是,皇馬面對巴黎排出了一個極端偏向進攻的陣容:把巴爾韋德放在邊后衛位置,同時登場的還有姆巴佩、維尼修斯、貝林厄姆、居萊爾……唯一能真正盯人的只有楚阿梅尼。對了,還有貢薩洛·加西亞,但那場比賽他被安排在維尼修斯和姆巴佩身后打前腰,這是錯誤的位置。維尼修斯被放在右邊,姆巴佩在左邊,其實應該反過來……
體壇:他這么排,可能是為了讓姆巴佩舒服一點吧?
利卡里:但姆巴佩本身已經成了一個問題。在巴黎的最后階段,他已經有點麻煩,現在在皇馬也有這種趨勢。他當然是個天才球員,但他會“壓低”周圍隊友的價值。
而且,他不再是那個18歲的姆巴佩了。他讓我想起羅納爾多的變化——巴西那個。巔峰的羅納爾多簡直是“加速小子”,從后場一路飛奔到對方禁區。然而,傷病削弱了他在進攻端的爆發力,后來他變成了一個在禁區里活動的中鋒,只能在狹小空間完成兩次過人然后起腳。他的射門極具威力,但已經無法完成那種長距離推進了。
姆巴佩在2018年世界杯的表現,讓人們想起羅納爾多。可現在,你還能想起哪一次他從中場發起奔襲,連續帶球過人,加速沖入禁區然后射門?我已經好久沒看到他那樣踢球了。他總是在禁區里跑動、做一兩次配合、然后射門,不再有縱深沖刺了。
可能年齡是個原因,但他說到底才26歲,還沒到30歲,我感覺更像是他自己的態度變了。我覺得他本人,或者他的教練,都該問他一句:“我們能不能找回過去的你?”
此刻的姆巴佩,不是世界前五的球員,但他本該每年都在前三。我曾以為他會接過梅西和C羅的王位,成為世界第一,但他沒有真正做到。現在,如果你問我誰最有統治力,我會說是拉明·亞馬爾。
世俱杯,適當縮編?
體壇:如果你是金球獎評委,五張選票會投給誰?
利卡里:我會優先考慮那些真正幫球隊贏得比賽的球員。所以我肯定會寫下登貝萊、維蒂尼亞、唐納魯馬和拉明·亞馬爾的名字。第五個名額我得再想想——今年沒有特別出色的意大利球員,德國也沒有。皇馬這賽季也沒有真正的超級巨星。
體壇:拉菲尼亞如何?
利卡里:拉菲尼亞踢得很好,但巴薩還是在找新的邊鋒……我覺得他只能進前十。而且,亞馬爾的光芒太過耀眼,讓別人顯得黯淡。巴薩之前還在追求尼科·威廉斯,他們原本想打造西班牙國家隊的邊鋒組合。萊萬多夫斯基也有很出色的賽季表現,中場的弗倫基·德容和佩德里也很好,但似乎還稍微差點意思。也許巴黎還會有一個人進入前五——阿什拉夫、杜埃或法維安·魯伊斯。
具體排序,我會將登貝萊排在第一位。為了不讓前三被同一支球隊“包圓”,就把亞馬爾放在第二吧。領獎臺的最后一個位置,我想看看8月的歐洲超級杯——如果比賽是靠撲救決定勝負,我會選唐納魯馬;如果是靠組織與傳導,我會選維蒂尼亞。五張選票的最后一張,我還是給阿什拉夫吧:他的價值在這支巴黎體現得淋漓盡致:有他在簡直等于多一人作戰。他在場時,巴黎的站位圖總是顯示他的位置比杜埃還靠前,但你在場上又不覺得他壓得太過,因為他還能及時回防。
體壇:回到世俱杯。這項新賽事,給了各大洲球隊碰面交手的機會。西蒙尼·因扎吉新近掛帥的利雅得新月,能夠與曼城、皇馬、薩爾茨堡過招——不再是友誼賽,而是真正的世界級賽事。
利卡里:是的,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國際足聯擴軍世俱杯是個很棒的主意。我唯一的建議是:為了足球整體的利益,也許可以更精簡一點。現在是32支球隊、3場小組賽、4輪淘汰賽……總共要踢7場,一直到7月13日才打完決賽,而巴黎圣日耳曼8月13日就要踢歐洲超級杯。
世界杯當然也有類似問題,但各代表隊畢竟只是從俱樂部抽幾個人,而世俱杯是整個俱樂部全員出戰——球員們要休息,球隊要備戰新賽季,必須得找到解決辦法。我覺得FIFA現在該做的是:多跟俱樂部和球員溝通,理解他們的需求。在我看來,世俱杯可以把參賽隊伍改成24支,每組3隊。即便前兩名出線,走到最后的球隊也只需要打6場,這樣就可以讓決賽在7月5日左右進行,參賽雙方也還能有20天來準備新賽季。
當然,歐洲超級杯的時間本身也提前了。以前是安排在歐冠抽簽的時候、8月27號左右,后來被提前到8月中旬。我們完全可以討論:如果是世界杯或世俱杯年,歐洲超級杯就還是安排在8月底;沒有大賽的年份,就放在8月中旬。大家坐下來開個會,好好規劃一下就行了。
中國足球需要“系統性成長”
體壇:你之前也和體壇傳媒等中國媒體有過合作,如何看待國際大賽出現的中國元素?
利卡里:我覺得很重要。我親歷了中國足球的那一波浪潮:2012年5月,里皮剛去中國執教,我當時也和他一起去了,還參加了他在廣州的那場發布會,真的可以用“帝王級別”來形容,場面宏大。我還親眼見證了他執教的第一場聯賽勝利,比賽快結束的時候,現場氣氛特別棒。中國本來可以成為足球的新樂土,然而中國足球經歷了飛速成長的歲月,也經歷了回落和撤資。
這很令人遺憾,因為中國足球事實上被沙特足球超越了,后者有規劃地投入了大量資本。但我認為沙特的足球熱情、基礎條件,事實上可能不如中國。在中國,你可以像在意大利或法國那樣踢球;但在沙特,你面對的是沙漠、高溫,很多球隊只能在半夜訓練。
中國依然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關鍵是有沒有意愿再次投資足球。如果愿意,中國完全可以重新參與到與頂級聯賽的競爭中去。今天,沙特資本已成了歐洲主流聯賽的重要挑戰者,他們試圖買下所有人,不僅對意甲球隊沖擊巨大,連英超這樣資本實力雄厚的聯賽,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但當年的中國職業聯賽,給人的感覺是可以與歐洲幾大聯賽共存的,就像意甲、英超、法甲彼此可以共存一樣。
我一直認為,中國足球是有可能形成某種“平衡結構”的。當年,中超俱樂部引進的球員還不是最頂級的那一批,但如果再發展幾年……與此同時,國家隊在里皮治下,也確實看到了殺進世界杯決賽圈的機會。
但足球世界里的事情,變化真的太快了。五年前沒人會想到今天的沙特聯賽會變成這樣,就像十幾年前也沒人預見中國足球接下來的故事。里皮剛去的時候,中國足球真的像是要起飛了,然后……
統計學意義上,中國的人口基數構成了足球發展的基礎。關鍵在于教育:要有人教他們怎么踢球,也要有學踢球的地方。要是我們能把意大利、歐洲的足球知識體系引入中國——說真的,在這些組織體系方面,我們意大利人真的很擅長。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長期在中國工作,不是搞一兩年,而是花十年時間來系統性地幫助中國足球成長,重建一個真正健康的環境。
意大利網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之前,我們幾乎一無所有;現在,意大利網球已經是世界最強。我們有辛納和穆塞蒂,科博利也開始崛起,還有保利尼……而這些在不久前還是“零”。我們建立起了一個網球發展的體系,連續兩年捧起戴維斯杯,成了世界頂級強隊。
體壇:現在的意大利人,比起足球,似乎對網球更有熱情……
利卡里:當然,因為我們在網球世界正在贏,勝利總是有魅力的。中國不是沒有潛力,中國擁有比沙特多得多的人口、熱情和資源。如果中國企業贊助世界大賽,能夠以某種方式推動基礎的足球學校、球員成長、青訓系統發展,那就太好了。當年里皮對我說,他去恒大的時候發現很多問題,訓練、飲食、交通和住宿都不符合他的標準。后來,他把一切都理順了,讓恒大變成了一支“歐洲化”的球隊,而他們也贏得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