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銳福州報道 吳清源杯世界女子圍棋賽在福州長樂進行期間,這里正在舉行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吳清源杯賽被列入其中一項內容,成為福州此次承辦的世界遺產大會的一部分。
習主席在賀詞中說,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圍棋“申遺”已有些年頭了,但進展甚慢。早在6年前,時任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的林建超牽頭,以中國圍棋協會名義遞交《圍棋“申遺”研究報告》,圍棋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拉開。
任何一個項目要成功“申遺”,必須具備四大條件:必要性、資質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中國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十多年來,已成功申報近4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對有效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用顯著,影響深遠。目前,仍有一些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遺產需及時申遺。其中,已傳承4000余年、被譽為“中國貢獻給人類的智慧之果”、“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圍棋,即為最具典型性和緊迫性的優秀文化表現形式。
圍棋尚無統一的規則和組織,反而因禍得福。已有統一規則,在世界范圍內舉行比賽的體育項目,一般不列入非遺保護范圍。 圍棋是智力博弈,包含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自古被視為高雅才藝。直到近代以來,其競技性特征凸現,但不掩其文化特質。
那圍棋申遺成功還有多遠?世界申遺有三步:列入國家計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進入聯合國《公約》締約國大會審議。總體而言,中國圍棋“申遺”之路依舊十分漫長。按照規定,一個國家在兩年之內只能申報一項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對于尚未進入國家預備名錄的圍棋來說,進入名單和最終參與獲得申報資格都面臨著激烈競爭。在此之前,尚需進行大量的資料準備工作,需要大量人力與資金。
其實,圍棋在2008年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此事在當時并未引起足夠的關注與反響。根源在于,當時對“非遺”不夠了解,對圍棋更看重競技的一面,對其文化內涵和價值的認識不夠;國內申遺是以中國棋院所在的區級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名義提出,全局性關聯和影響力受限。
圍棋申遺,首先要在中國圍棋協會主導之下進行,聯合眾多相關部門積極推進,這是一項事關圍棋項目未來發展地位、前途的大事,因此需要著力循序漸進。